【導讀】
BI專案是如何推進的?包含了那些過程?存在哪些模式嗎?德昂在此要分享一位超資深BI工程師的經驗總結,從使用者確認、分析內容確立、專案應用、展示設計到後續行動的支持這五個步驟,期望幫你建立基礎但深刻的BI專案知識體系。 Let’s Go!
本系列內容每週三推送,一共五篇,精彩內容不要錯過!。
【前言】
首先,我們先通俗地理解一下什麼是商務智能分析系統,商務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簡稱:BI)就是為了讓特定的人在適當的時間使用適合的方式看到適當的數據並能有所行動。
那這種天時(適當的時間)地利(適合的方式、適當的數據)人和(特定的人、有所行動)是如何做到的呢?
別急、別急、這個問題其實不難,那有多簡單呢?
其實只比把大象放到冰箱裡多了兩個步驟而已! ! ! (不懂這個笑話的詳見文末)
其實只比把大象放到冰箱裡多了兩個步驟而已! ! ! (不懂這個笑話的詳見文末)
【進入正題】
好啦,言歸正傳,以下是建構商務智能分析的五步驟:
1. 識別使用者:明確使用者所屬的組織範圍。
2. 確定分析內容:確定使用者數據使用的邊界,這包含了解使用者要解決的業務問題,定位他關注的指標及維度。
3. 設計應用場景:明確了解使用者在什麼時間什麼場景使用分析內容。
4. 設計展示形式:明確能夠幫助使用者快速獲取關鍵資訊的數據呈現形式。
5. 添加輔助功能:明確哪些技術支持工作(如發送郵件、進行數據評論等)可以幫助行動落實,便於後期的業務跟踪。
【今日焦點】
今天我們談第一個步驟——識別使用者
數據價值說到底還得看實際應用的能力,BI說到底還得讓“人”用起來才有意義,因此,把識別使用者作為建構商務智能分析系統的第一步再正確不過。需求調研過程中要根據每層用戶的特點開發定向的應用內容,以提高系統的使用率,和避免開發過程內容的重複設計。
在集中管控型的企業中,人員的層次結構基本上都是金字塔型,可以分為三大類,每層用戶的的定位以及用戶特點如下圖:
1. 決策層用戶:包括集團總經理、企業發展總規劃師、集團財務總監、總經理及副總經理等等。這一層用戶的主要特點如下:
• 業務視角較高:決策層用戶使用少量的KPI指標即可說明關注點,包括戰略決策、運營風險、經營績效、盈利預測以及投資發展等。
• 使用時間有限:由於主管的時間比較分散,需要提供簡單直觀的數據展示形式,最佳形式是直接顯示監控或分析的結果,以提高使用效率。
• BI使用形式:主管一般很少登錄PC機訪問門戶系統來看分析內容,因此要對關鍵內容進行主動推送,以讓該層用戶使用系統,如在PC桌面上直接顯示內容,或者推送到手機、平板...等行動設備上,或者是將每天的運營結果直接通過郵件的方式發送到主管的郵箱。
2. 管理層用戶:各個職能部門的主管,如財務處長、成本科長、銷售經理、人資總監等等,這一層用戶的主要特點如下:
• 業務領域集中:除了財務部門可能涉及到跨部門的數據以外,其他部門的主管基本上只關注本部門的營運情況。
• 對數據依賴度較高:管理層用戶對上級(即決策層主管)要對本部門的業績指標負責,對下級(業務層用戶)要進行工作任務的監控和考核。需要對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如在經營分析會上,向決策層主管匯報本部門的任務完成情況,對於差異較大的指標需要有明細數據進行支撐,以解釋發生差異的原因並進行分析,以便於主管進行決策。
• BI使用形式:包括PC機的門戶系統,行動分析報告,行動終端應用等。
3. 業務層用戶:各個部門負責具體業務的執行人,這一層用戶的主要特點如下:
• 業務領域單一:業務層用戶只負責職責範圍內的業務內容,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需要對明細數據進行處理,常以格式報表的形式獲取數據,以上報上級單位。
• 對分析結果的使用:常以導出為主,通過PC門戶系統訪問相應內容、郵件方式或者是行動終端等三種形式均可。
• BI使用形式:以Visual Insight自助分析工具為主。由於業務管理思路會隨著企業的發展和運營模式發生變化,上級主管要求的數據格式可能會經常發生變化,各系統預先定義好的報表模板不能完全滿足需求,IT部門又無法快速響應隨時變化的需求,所以業務層用戶往往會需要使用自助分析工具,以便根據需求隨時從系統獲取數據。
好了,今天就先說到這裡!【如何建構BI系統業務?】(二)確定分析內容 將會在下週三分曉!請準時鎖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腦筋急轉彎:
Q:把大象放進冰箱總共分幾步?
A:三步,第一步把冰箱門打開;第二步把大象放進去,第三步把冰箱門帶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留言
張貼留言